在我的人生字典里,读书和行路都很重要,不断地读书,不断地行路,让灵魂和身体都得到修炼。
一个人读有一个人读的乐趣,一群人读有一群人读的滋味。以书会友,寻找尺码相同的人,用读书会开启新世界。
(相关资料图)
之前的读书是孤勇,而在读书会,不光要读还要打卡,还有人对打卡进行点评。原本打算随性读完随便写点感想,看到书友的打卡,字数比我多、结构比我好、文采比我强,我分外羞愧,从此不敢含糊。每天画思维导图,一点一点做批注,完成了37篇像样的读书笔记并推送在个人公众号。犹记得书友给我的点评,那些从未听过的赞美一层层剥开我向内自缚的茧,激励我打开自己。
一本好书,是成长的营养;一个好的读书会,是成长的舞台。
一个人读书,常常遇到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,也许会听到陶渊明率性地传授你“不求甚解”的快乐,也许会看到朱熹朝你笑“读书之法,莫贵于循序而致精”,还会想起苏轼勉励我们“旧书不厌百回读,熟读深思子自知”……可是,读的过程中抓耳挠腮,仍不得其解。
读书会不能解决所有问题,但可以提供思考的微光;读书会不能改变所有认知,但可以突破一个小口;读书会不能消灭人的惰性,但可以提供继续的勇气。
我在读《什么是教育》时,读书会的米永丰老师用“导读问题”促发我对每个章节进行思考;薛丽娜老师的思维导图将内容可视化的同时,还让我看到不一样的探索者;担任打卡点评员,发现书友读的内容、读的方式、读的层次丰富多样……读书会在一本书之外提供了海量的辅助资源,让我大开眼界。
当我自以为读完《教师阅读地图》打算束之高阁时,读书会王小龙老师的话令我振聋发聩:“我们不是通过阅读增加谈资,而是理解这个世界真实的样子,最终的朝向是专业成长。”我顿时醒悟,读完与读懂有层次之别,获得认知要经受公开的检验。此后,我将自己读的书不断“写”出来让别人看见,迎接他人批评,期待思想碰撞。
读《教育的目的》时,“风格”“宗教性的教育”“业余爱好者”等概念缠绕在一起,让我无法梳理清楚。此时,看到读书会郭小琴老师发出的打卡:“读到的、摘录出来的都让我在‘专业’二字上集中思考,思考自己如何走向专业。”原来,当我无法梳理清楚的时候,我不是孤独者,只不过我先停止了思考。
读书会可静可动。文字表达虽好,亦可来点声音。
在读书会,有人朗读原文,他的音韵音调让书中的文字飘出来在你面前跳舞。一群人思绪飞扬,沉浸其中:怀特海说,人们所讨论的题目具有新奇的活力;它自身包含未经探索的因果逻辑关系,也以丰富的内容为探索者提供了若隐若现的机会……此时的每一个字不只有声音,还有形状。
朗读的魅力在于思绪的飞扬,而领读的魅力在于思维的聚焦。读书会要有领读人,带着大家读出关键问题,也许未必总能到达原著的最深处,但常常可以高出一筹。如果所有人的思维层次都在同一水平,这样的读书会作用有限。领读人丰富的阅读背景,独特的思维能力,能够在不经意间促进与会者的华丽进阶。
我在线上开小型读书会,9个人,来自天南海北。每天凌晨5:30,一个不落地进了会议室。满屏精神抖擞的人,在鸟鸣声中,在清风摇曳里共读一本书。我能听见知识的召唤,能看见知识的美丽,能感受到读书人的情怀。
读书的时候,快乐可以传染。如声音,如思维,皆可乐。朗读,领读,一切皆有情调。
(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杭州市景成实验学校)
《中国教师报》2023年04月19日第8版
作者:王荣平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标签: